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中国》专家研讨会嘉宾观点摘编

CDRC CDRC2011 2023-03-31
来源:中国视协理论研究处

《中国》是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于2020年12月7日播出。该片内容跨度从上古三代到新中国,纵横五千年,通过再现华夏历史切面,挖掘古代中华文明中对今日中国社会最具深远影响的人与故事,回溯中华文化渊源,为观众呈现悠悠千年古国的精神图腾。



5月13日下午,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录片《中国》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胡孝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胡占凡,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副局长陈晓建,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马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台)、湖南卫视、芒果超媒股份有限公司等纪录片《中国》的出品方和主创方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中国视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范宗钗主持。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华立作为出品方代表介绍了该片制作播出总体情况。他表示,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坚定执行党中央、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指示精神,极大地促进和加强主流宣传,较早介入未来传播形态。纪录片《中国》是媒体融合实践的成果。纪录片《中国》制片人、总导演李东珅、总导演周艳、总撰稿邓建永、摄影指导罗攀等主创方代表,也从策划、拍摄、制作等方面畅谈了创作体会。


今天我们按照现场发言顺序,将专家发言进行总结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何苏六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先,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守正创新的作品。用中国的美学讲中国的文化,用中国语言的智慧讲中国深奥的道理,有中国的气派,中国的样貌,中国的范式以及中国的文化内涵。第二,这是思想大片和精神大片。敢于用“中国”两个字冠名的要有气势,还要有自信。纪录片在努力建构东方的美学体系。很难得的一点是中国意向性的东西突破了取景器的边界,把影像屏幕的语言跟舞台的语言做了打通。第三,用空间换时间,有风险,但取得了空灵的境界。越是简约单纯越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品位和想象。泱泱五千年的鸿篇巨制,利用想象力补充了美学假定性。第四,用新瓶装老酒。用特别好的形式去品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美学和思想,有非常美妙之处。开创纪录片新的样态。第五,作品意向或者影像的价值实现举重若轻,给我们提供研究的新思维。


邓凯


《光明日报》

文艺部执行主任


片子妙不可言,带来非常新的历史的美感,影像的美感,看到了“中国群星闪耀时”。片子主创非常果断地以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来讲述历史,比如圣人的长相,以前的纪录片都是影影绰绰的很模糊,现在就告诉你孔子就长这样,孟子就长这样,庄子就长这样,很有意思。片子特别好的一点是镜头语言突破视觉的边界,比如孔子躺在河床上看天的镜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真实固然重要,但艺术真实反倒能带来更高层次的美。另外片子的氛围美学很好,古朴、朴素、简约以及大美。速度放慢了一倍,有一种梦境的感觉。如果把配音的感情色彩再降一点,淡化一点,克制一点,让读者自己品味会更有味道。

王俊杰



浙江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浙江传媒学院二级教授、中国视协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2020年的纪录片精品佳作,《中国》主题、宗旨、思想、内涵、审美、定位和形态风格等都体现了当今纪录片创新发展的高度和水准。第一,切入点,着眼点和闪光点。从春秋战国孔子切入,给主题立意和结构章法拟定了航标,以大视野、大情怀直观大文化和大历史,以现代人的目光和视角着眼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其成功在于准确的策划定位和明晰的创作理念。第二,风格、气象和审美精神。从主题内涵到音乐散发出诗性气质和审美精神。有些个别桥段更是给了别样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慰藉。视觉艺术上的高水准及细微处所展现的民族情感和传统之美,极大吸引了观众在欣赏时获得共情与沉浸的审美体验。从画面构图、光色运用到作品整体审美气象的打造,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在不断强化的审美诉求中与外在形态近乎于完美的融合。最后,期待后续在叙事手段的模式化、多元化、丰富性以及历史事件的演绎,历史人物塑造的史实性及客观性的把握更提高一个层次。

钟倩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导演


这是一部集聚风格化和创新性的纪录片,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解读中国、解构历史的版本。第一,现实问题的历史求解。整部纪录片,以汉为主,胡汉融合,以大统一为主,有分有合的国家治理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的缘起与发展为脉络,是一部回答世界疑问的现实题材大作。第二,这部纪录片开创了用影像著史的成功范本。通过历史上一个个鲜活的中国人物志来讲中国,用一张张历史长河中抽取的面孔,一个个横截面,最终汇合成绵延不断、浩浩荡荡的中国洪流。第三,纪录片精品之路的又一次“摸高起跳”。最高端的技术、最顶级团队,画面、音乐、音效、造型设计、场景道具可以说都是堪比电影级的制作,尤其是本片的画面借鉴了大量中国戏曲舞台写意留白的空间造型艺术,可以说是对中国纪录片制作水准提升了一个量级,树立了新的标杆。

杨乘虎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电视湘军的媒体担当。“中国”这个题材不仅重大,而是极其庞大,是很难想象和碰触的题材,但新媒体融合的湘军敢为天下先的开启了这样一个旅程和探索。肩负起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认同,呼应了时代。创作真正开启向精品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样本,对中华文明史充满想象力的创造和充满历史感的文化叩问,造就历史文化纪录片新的风度。有充足的自信,具备外宣重要的基础和非常大的可能性。如果做第二季,第一要思考怎么解决中国跟世界的关系问题;第二要思考如何让帝王将相、思想家、艺术家之外普通人出现,比如说工匠们,创造为历史凡人塑像的艺术可能性;第三,解决中国的表达背后如何把握好世界话语和中国话语的尺度问题。

周由强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

主任


作品完成度很高,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上乘之作。作品电影般的画面品质,独特新颖的讲述视角,精致灵动的诗性台词,浑然大气的音乐解说,令人着迷。一是作品散点透视的叙事手法值得称道。紧扣“命运”这个主题,将人物的思想与个人、家国命运自然地结合到一起,让思想的火焰在历史这个熔炉里尽情燃烧,演绎了一首中国思想命运的交响曲。二是中国原生思想烹调出来的味道令人沉醉。为当代中国人探寻地理中国、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的密码提供了一条路径和一扇窗口。三是中国古典风物散发出来的悠美令人回味。作为影视作品,观感当然也十分重要。作品在缓慢动听的台词配音之后,流动着充满艺术与生活质感的画面。画面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亦非闲笔,皆含情带意。

康伟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中国》这个片名充满了自信,暗含了本片的风格:干净,有底气。这是一次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传统的光影追梦,影像形成了自己的语法和逻辑,构建起自成一体的造梦系统,充满了诗意和诗性,是基于文化想象力的艺术片,具有先锋性的大片。与传统纪录片的再现表现手法不同,本片抽离了传统剧情的桥段,创造了自己的剧情逻辑,体现出浓郁而强烈的中华美学精神,特别是对中国戏曲中的假定性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对有意味形式的追求让人眼前一亮;对声音的处理,呈现出历史天空的回荡感;色彩的处理有国画的感觉,油画的质地;敢于慢下来的速度处理,让人沉浸历史,细细品味,难能可贵。整体来看《中国》创造了一种观看历史、表达历史的美感和仪式感。

赵彤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


看了《中国》以后心情很复杂,有欣喜,也有疑惑和思考。欣喜的方面,第一,该片讲了器物史、艺术史之后,在同类题材当中第一次开始有意识的关注古代中国的制度史和思想史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第二,试图将中国古代由华夏文明阶段进入秦汉文明阶段的政治史、政治思想史和政权变更史相结合,并在区域史的故事中透射整体史的演变,写出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多流归海的总体特征。疑惑和思考的是,该片如果在配乐方面展现中国的琴瑟钟鼓而不是西洋音乐,那会更有韵味。该片在历史文化的叙事上呈现出跃性、间距性比较大的特点,可能会有一点叙事裂隙感。该片讲传统和历史,如能梳理究竟什么是传,什么是统,讲述怎么传怎么统的动态过程会有更大的提升。另外要思考我们是站在怎样的立场来看传统,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后续创作对上述问题予以考虑。

仲呈祥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著名文艺评论家




纪录片《中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部作品,它是用纪录片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富有启示意义的成功探索。选择在中国精神、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关节点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作为突破口,梳理清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脉络,值得肯定。尤其要赞扬的是,有很明确的中华审美精神,有细节个性的发现。纪录片解说词写得很成功。文本非常典型地实现了习总书记概括的中华审美结构:言简意赅,凝练节制;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最高的宗旨: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这部片子告诉我们优秀的纪录片要坚持知情意行的统一,文本与画面的统一。

胡占凡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视协主席


现在一个电视台能不能推出好的纪录片也是展现这个台综合实力很重要的标志。湖南台在其他方面口碑很好的情况下推出这么厚重的片子,非常值得称道。可以看出电视湘军有事业追求,更看重社会效益。在众多的纪录片当中,《中国》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首先,它有很厚重的立意,是冠以“中国”宏大名字的纪录片通史。全片贯穿中国精神、中国人物、中国气质,梳理中国精神脉络。不重在写史,而重在写人,特别是写人的精神世界,写人的理念、价值观和追求,写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寄托着的中国精神脉络。


其次,整个作品都充满着创新精神,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充满诗意,充满哲理。每个画面都经得起推敲,无论静止的还是动态的,都带有非常强的欣赏性和艺术感染力,并且把写实与写虚,生活化与艺术化甚至舞台化完全融为一体,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综合效果。有大胆的情感抒发,有恰到好处、点到为止的议论。让观众既学历史,又可以欣赏画面,欣赏解说词。这些都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有启示性。


最后,建议后续创作在创新的同时考虑纪录片的综合效果,如注意解说人的声音选择与全片的风格一致等。创作者可以打开思路,一切服从效果,达成浑然一体的美学境界。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女性生育题材纪录片的影像表达和伦理构建
奥斯卡纪录片:影像书写的世界历史环保纪录片的创作趋向:主观叙事 故事外壳 未来视角——以《我的章鱼老师》和《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为例《造物说:一共分几步》:每一步都见证发展
《走近大凉山》:用纪实的眼睛,看见凉山
“Vlog+”:纪实日志视频——传统节目的新打开方式
调研采访+云上连线:四国联手探秘中国脱贫减贫背后的故事
纪实影像中的养老议题和社会观照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李英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